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,德国国防部发布消息称,7月初,一架隶属于德军的侦察飞机在红海上空执行欧盟“盾牌”护航行动时,遭遇下方中国军舰的“激光照射”。机上飞行员紧急中断任务掉头返航,最终降落在吉布提基地。 目前,柏林方面已经召见了中国驻德大使邓洪波,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严词声明:“危及德国人员安全并干扰任务完全不可接受!”德国国防部发言人还强调,涉事中国军舰此前已多次出现在该海域,但此次“既无预警也无正当理由”的激光照射行为,对人员与设备构成所谓直接威胁。 红海这条宽仅数十公里的水道承载着全球贸易命脉——2023年超过2.6万艘商船经此往来,全球12%的石油贸易在此流转。自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后,也门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由,对过往西方商船发动袭击,迄今已发动超百次攻击,甚至还有击沉英国货船的案例。为应对危机,欧盟于2024年2月启动所谓护航“盾牌行动”,德国更在当年10月派遣军机入驻吉布提基地,执行海上监视任务。 而中国在该海域的存在由来已久。自2008年起,中国海军持续在亚丁湾、索马里海域护航反海盗,2017年更是在吉布提建立我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。所以中国军舰出现在附近海域,属于正常的护航流程,相反德军侦察机抵近我军舰的举动,才是无正当理由,对我舰构成威胁,遭到反制无可厚非。
另外,德方所说的“无预警照射”引发专业层面深思。德国国防部就明确表示,中国军舰此前遭遇德军飞机时均通过无线电建立联系,唯独此次“打破惯例”。2024年秋,德国“巴登-符腾堡”号护卫舰航经台湾海峡时,中方不仅出动舰艇伴航,更使用激光照射干扰,甚至伴以战机升空警戒。 尽管德舰事先通报航线,舰长舒尔茨少将仍评价行动“安全但不友善”。此类激光交锋,之前美西方就曾多次炒作过,比如在南海地区:菲律宾(2023年)、澳大利亚(2022年)及美国军舰均曾报告类似遭遇。但结果其实均与此次事件一样,我舰先遭危险抵近侦察,然后才是采取反制措施。
德国此次不仅高调召见我大使,更通过多平台施压,大有将事态升级的想法。 德国强硬姿态背后暗藏两重考量:首先倒打一耙、规避自身责任,上面已经说了,是德国侦察机抵近我军舰,才遭到反制,也就是说德国挑衅在先,我军反制在后。但德国却只炒作遭到所谓“威胁”,却不提原因,显然是想混淆是非黑白,给中方扣黑锅。 其次这或许也是一种战略试探,7月4日,中国外长王毅访德并与德总理默茨会面,8日德国高调召见中方大使抗议,德方或借机测试中方底线。
“激光光束”消散处,红海的战略困局愈发清晰。2025年3月美军对胡塞武装发动大规模空袭后长春博时配资,地区紧张局势再度升温。商船绕行比例持续攀升,比如干散货船绕行率达56%,油轮超50%,集装箱船更达90%。航运巨头马士基预估,红海危机将直接影响其年度利润波动达30亿美元之巨。在此背景下,欧盟护航行动与中国护航编队本可形成互补力量,但因为欧盟海军一直想控制这片海域,所以导致合作的美好前景,变成了频繁摩擦和对立。比如在几年前,美军就曾炒作飞机在吉布提遭到中方“激光照射”,但实际上是美军危险抵近侦察,中方在警告无效后,才进行反制。 最后,德方召见我大使的“倒打一耙”,与其说是对单次事件的抗议,不如看作对全球海洋秩序话语权争夺。
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