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果你的孩子考上了这所大学黑马配资,开学报到的时候,是爸爸拿行李,还是妈妈来帮忙提行李呢?”
这句话出现在某热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一则视频的配文中。视频内容非常简单,画面聚焦的是清华大学标志性的二校门。
清华大学的二校门,是许多游客来此观光时必打卡拍照的地标,象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荣耀。
视频下方的评论区,网友们的留言五花八门,常见的有:“家里能出动的都得去”、“行李算啥,他骑着我去我都得夸他有创意”、“要是我考上,做了18年的儿子,也该轮到当爹了”。
展开剩余92%这些带着幽默与夸张的评论,不仅展现了网友们的风趣口才,也再次提醒大家:考上清华是多么荣耀和值得骄傲的事情。
2020年,在广东雷州市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个男孩因为被清华大学录取,瞬间成为全村乃至全镇、全县关注的焦点,大家纷纷送上祝福。
正当男孩的父亲忙着筹备盛大的升学宴,邀请村民们一同庆贺时,村长却对那象征着荣耀的清华录取通知书产生了怀疑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八月,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沿海城市广州,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之一。广东人这时候多靠着大蒲扇和冰凉的凉茶度日,时不时抱怨空气都似乎能灼伤皮肤。
但对于刚刚经历完高考、仅两个月前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,八月却是充满期待和梦想的季节。
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,经历了艰难的高考考验和焦心的志愿填报,他们终于可以接过人生中第一份重要的“成人礼物”——录取通知书,准备迈入人生的新阶段。
等待录取通知书的过程充满煎熬,每个学生收到通知书时的反应也大相径庭,有人喜极而泣,有人黯然神伤。
而在广东雷州,有一位少年因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带来了全家甚至整个村庄的巨大喜悦。
这份录取通知书采用了清华特有的“清华紫”纸张,工艺精美,意义非凡。
这个少年名叫曹睿。
如今的清华学子身份堪比古代状元,曹睿的父亲为了分享儿子的荣耀,庆祝这份不易的成功,倾尽积蓄在村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升学宴,邀请乡亲们共襄盛举。
朴实的村民们纷纷带着礼物来到曹睿家那不大的院子,拍拍少年的肩膀称赞他出人头地,也鼓励自家孩子以他为榜样。大家还对曹父献上吉祥话,纷纷请教养育出这样优秀孩子的秘诀。
就像给孩子办满月宴要抱出来让人看看一样,办升学宴自然少不了那份意义非凡的录取通知书来分享。
宴席进行中,有个喝多了嘴有些大舌头的村民对曹父说道:“老曹,你儿子都考上清华了,我们还没见过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呢,拿出来让大家瞧瞧!”
其他乡亲也纷纷附和,曹父只好走进屋,从家中放重要证件的抽屉里取出了录取通知书。
一走出门,那通知书便被村民们传来传去,有人赞道:“老曹,你儿子考的人工智能专业,一听就很赚钱,真厉害!”
曹父脸上满是自豪和喜悦,而曹睿站在一旁,神色有些局促和紧张,眼睛紧盯着那张录取通知书。
通知书传到村长手中,村长多年来见过不少录取通知书,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清华的。他仔细端详着,眉头渐渐皱起。
他发现,录取通知书上竟有明显的错别字:中间印着“本科录通知书”,而“报到时间”的“报到”也写成了“报道”。
虽然没亲眼见过清华的通知书,但这种低级错误村长一看就知道不正常。
堂堂清华大学,怎么可能会印错字呢?
村长当即起了疑心,但宴席人多黑马配资,场面不便当众质疑,只能等宴会结束后,把曹父叫到一旁,指着通知书上的错字,郑重提出了疑问。
曹父一眼就看清了几个错别字,一时间心中满是困惑和迷茫:这是清华招生办失误?还是这张通知书根本不是真的?
怀疑萦绕心头,曹父直截了当地问儿子是否知道录取通知书上的错误。
曹睿支支吾吾地说,他也是刚刚发现,可能是印刷时出了差错。
但曹父并不轻信,哪怕不了解招生办,怎么也知道清华大学绝不会发带错字的录取通知书。
此时村长也行动起来,暂停了为曹睿申请升学奖励的工作,开始着手调查录取通知书的真伪。
他先去了镇上,随后在政府工作人员指引下奔赴县教育局。
“别说我们县了,连整个市,今年都没出一个北大、清华的录取生。”教育局工作人员断言。
这话说得干脆利落,说明曹睿考上清华的事完全是虚假的。
村长回村后,亲自找上曹父,将真相告知。
在村长和曹父的共同质问下,曹睿脸红心虚,终于承认录取通知书是假的。
这份所谓的通知书,并非清华大学官方发出,而是他花了3000元,在某电商平台上买来的。
事实是,曹睿高考只考了255分,连广东省的本科线都没达到,最多只能读个普通专科,根本不可能进清华。
那么,为什么他要花钱买假通知书“骗人”呢?
原因不难理解,就像小学时成绩差的学生会偷偷改分数一样,曹睿想掩盖自己不理想的成绩,不想让满怀期望的父母失望,这是他做出这种行为的最大动因。
高三时,曹睿是家中的“宝贝”,父母宠爱有加。他想吃什么,前一天告诉母亲,第二天必定端上桌。
情绪不好时,摔东西发脾气,父母也不责怪,只劝他不要压力太大,发泄情绪是好事。
高三期间,他连袜子都没自己洗过,都是父母帮忙。高考期间,母亲亲自下厨,做了多道拿手菜,希望他考好。
父亲每次陪考,都在校门口撑着一把小伞,等他考试结束再接回家。
面对父母的溺爱,曹睿既享受又忐忑。
他喜欢被照顾,享受“小皇帝”的待遇,但又对自己在学校的糟糕表现感到恐惧。
实际上,曹睿成绩很差,是老师眼里的“问题学生”,既不聪明也不勤奋,上课经常开小差。
高考时,他面对试卷如同天书,几次拿笔又放下,最后只能对会做的题目胡乱答题,其他题目空白交卷。
成绩公布那天,他凌晨查分,分数只有235分,部分科目不足60分,完全不及格。
那晚,他思索良久,决定隐瞒真实成绩,只告诉父母考得很好,要给他们一个惊喜。
为了这个“惊喜”,他花光了自己的积蓄,在网上买了这张假清华录取通知书。
他计划等父母期望落空时,自己找借口出去打工,几年后有了经济基础再坦白,让家人接受。
但没想到,这张假通知书上的错别字暴露了他的谎言。
其实,曹睿从小就调皮,不爱学习。
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,家里共有四个孩子,曹睿是最小的。其他兄弟姐妹早已成年外出打工,童年时他几乎没有兄弟姐妹陪伴。
这导致父母对他格外溺爱,好的东西都留给他一个人吃。
“家里只剩一个孩子,不给他吃给谁吃?”这是父母的育儿理念之一。
父母对他学习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考上大学,改变家族命运,给家里争光。
但曹睿学习没有天赋,课堂上坐不住,听不进去老师讲课,整天想着放学后去哪玩。
整个九年义务教育期间,他成绩一直靠后,中学时甚至常和同学打架,令父母频频往学校跑,向其他家长道歉赔偿。
中考时,靠运气和偷看同学答案才勉强考进了一所当地水平较差的高中。
高中时期依旧没有改进,课堂睡觉,下课后熬夜打游戏,生活状态毫无改变。
如此状态注定了他高考只能考出255分这样的成绩。
很多人会问:父母难道不清楚自己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吗?还能被假通知书骗过?
曹父母文化水平不高,对学习了解有限,关心多是口头上的,放任曹睿“野蛮生长”。
唯一了解成绩的途径,是儿子自己口述,可信度极低。
家长会也没去,老师的评价家长也不清楚。
他们一直误以为儿子虽然调皮,但学习还不错,是“差强人意”的学生。
正是这种错误的认知,使得一张假的清华录取通知书,就足以让他们激动不已,举办宴席庆祝。
假录取通知书事件曝光后,面对父亲的愤怒与村民的非议,曹睿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,选择在一个深夜离家,前往省城打工谋生。
曹父则在愤怒与失望交织中,逐户退还宴席上收到的礼金,并向村民道歉,坦言教子无方,闹了这场闹剧,辜负了大家的期望。
时至今日,事件已过去近三年,曹父母仍未与曹睿和解,他们难以接受自己倾尽心血养育的儿子竟然如此不学无术,满口谎言。
曹睿则在省内打工维生,过年过节偶尔给母亲打电话,却羞于回村,时常为当年买假通知书的愚蠢行为懊悔不已。
“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?”成为他心底最真实的写照。
事实上,人生远不止高考这一条路。
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节点,而人生是一条漫长的线。
一场考试无法定义一个人的全部,社会也不该因为成绩高低给人下定论。
以平常心面对高考和人生的各种挑战,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,才是洒脱从容的生活态度。
发布于:天津市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